我家孩子已经6岁了,我很久没有因为他日常生活的小习惯而烦恼了。
现在我的精力大部分都放在学前准备这件事上。
所以曾经困扰我的那些问题几乎已经被我遗忘。
但是最近我收到好多刚入圈不久的家长私信,他们每天都因为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洗漱等日常问题搞得炸毛,分分钟想把娃重新塞回肚子里
在NT孩子眼里都是稀松平常的小事情,放在我们孩子这里就成了不能接受的重大事件。
于是,亲子间的一场场博弈就开始了。
剪指甲,不;理发,不;洗澡,不;刷牙,不;该上床睡觉了,不;该起床了,不;自己穿衣服,不;自己洗脸,不;该吃饭了,不;该上厕所了,不……
一整天的“不”,让大人身心俱疲,头疼不已。
01孩子们为什么干啥都不配合家长呢?
这个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
比较常见的原因有下列几种:
1)亲子关系糟糕
在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感受不到安全感,更容易出现叛逆、不合作等行为表现。
这种家庭中最常见的是绝对权威型的父母。
“你必须听我的,儿子不听老子的还了得”,这种思想主导着父母的行为。
所以,面对孩子的不合作,父母更倾向于强迫孩子,否定孩子,同时伴随着语言暴力,而忽视孩子内心的感受。
越是直接各种强迫,孩子越不愿意合作,结果天天鸡飞狗跳……
这些看似不合作的背后,实际上是孩子在以这样的方式向父母求救、呐喊、反抗——我受不了你们了,我很不开心、很委屈、很伤心也很害怕,我希望你们关注我,给我温暖和安全……
家长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养育方式,是不是经常吼孩子,是不是动不动就火冒三丈,有没有做到及时满足孩子,坚持温和的教养。
如果发现自己的养育方式有些简单粗暴,那就及时调整与孩子的相处模式。
一个被尊重和“看到”的孩子,会更加愿意配合大人的要求的。
即便我们做到了温和的教养,及时回应,也不能保证孩子事事都对我们言听计从。
毕竟TA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我们觉得享受的体验,他们未必觉得舒服。
比如,牙膏的味道,我觉得还OK,孩子就觉得特别难以接受。
有的时候,你也需要亲身体验一下孩子的感受,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了。
比如,我家孩子不喜欢让别人刷牙,我自己就体验了一下,果然很不舒服。
之前我一直坚持给他刷,因为我怕他自己刷不干净,长虫牙。
但是,亲身体验过后,我再也不强求他了,如果他想自己刷,我就在边上帮他检查一下,没有刷干净的地方提醒他再多刷几下。
2)家长的方法不灵活
有的家长已经尽量尊重孩子,温和地对待孩子,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也相对稳定、牢固。
但是,孩子还是时不时地表现出不合作。
这种情况在NT孩子身上也不少见。
因为他们是孩子,就是喜欢玩,沉迷一件事情的时候就是不想干其他事情,就像大人刷剧刷到连觉都舍不得睡一样。
遇到这种情况,很多家长除了提醒,反复提醒,好像再也无计可施了。
所以,这类家长也特别容易感到崩溃和无助。
时间长了,耐心被逐渐消磨,特别容易再退回到怒吼的状态。
因为成长环境和个性的原因,不是每个人都能分秒变成戏精附身,充满玩心的家长。
但是通过练习,即便成不了一个特别有游戏力的家长,至少也可以应对孩子的各种不合作,做一个轻松有趣的家长。
在此,建议游戏能力弱的家长读一读《游戏力》,并在生活中多观察孩子,不仅限于自家孩子,看看他们玩什么,怎么玩,最好和他们经常一起玩一玩。
同时,多找一些有搞笑天赋的家长的视频看一看,跟着练一练,时间长了,就会运用得得心应手了。
同时家长也可以事前和孩子一起讨论约定TA们着迷的各种事情每天的时长,相对于家长的要求,孩子更愿意遵守自己的约定。
3)孩子本身的感知觉问题
有些孩子的确存在感知觉异常的问题,对于理发、洗澡等极度排斥。
有的孩子害怕理发时发出的白噪音,我们觉得可以忽略的声音,在孩子看来就像飞机和大炮的轰鸣,非常不舒服。
有的孩子一接触水,就像被针刺一样难受,所以拼了命也不要洗澡。
也有些孩子完全不能接受某些食物的气味,闻到就恶心,更别说吃了。
还有的孩子因为恐惧,比如,有的孩子上厕所时,担心自己会掉下去然后随着水流一块儿被冲走,所以死活不肯坐在马桶上。
当孩子还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作为家长,我们只能通过长期的观察来了解孩子是否存在感知觉异常的情况。
如果是感知觉异常,我们可以一点点地帮助孩子脱敏。
比如,理发推子的声音,今天放在耳边嗡嗡一秒,明天两秒,直到孩子能完全接受这个声音。
或者改变方式,比如洗澡改成擦澡。
或者用游戏的方式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比如,放个玩偶在马桶上,然后冲水,让孩子看到坐在马桶上是安全的。
02每个孩子的基本情况都不一样,不合作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在这里我无法给出一个解决所有孩子问题的标准答案。
但是我还是想列举一些方法,希望能给大家带去一些灵感和启迪。
1)不刷牙
我家孩子从一岁左右开始刷牙,那会儿还没有意识到他的发育有问题,还以为正常的呢,所以也就没想那么多。
他不肯刷牙,一刷牙就哭,死活不张嘴,即便偶开张开了,牙刷一放就秒闭得紧紧的。
我就想各种办法进行尝试——唱刷牙歌,买有声刷牙绘本、强迫、拿着他的手给玩偶刷牙、看虫牙的图片、讲“细菌大战”的套装绘本、各种游戏里嵌入“刷牙”这个环节,买他喜欢的口味的牙膏,买可爱又口腔友好型的牙刷……
当妈的为了刷牙这一件事,脑细胞不知道死了多少,结果人家照样刷牙时嘴巴闭得紧紧的,一点儿机会都不留给牙刷。
有一次我无意中发现他站在门口看我刷牙,我咕噜咕噜呸,一吐水,他就开始哈哈大笑。
所以,我便故意多吐了几次,然后赶紧拿个接水的盆出来,把我的牙刷给他,嘴张开让他给我刷牙。
老实说同样的牙刷、牙膏让他这么一鼓捣,那个感受实在太难受,都有想打他的冲动,所以他不配合也是情有可原的,我给他刷牙时,他肯定也同我这般感受。
铺垫已经足够,我趁热打铁拿来他的牙刷,然后示意他张嘴,他居然破天荒地第一次张嘴允许我刷牙了。
考虑到他鼓捣我的感受,我尽量动作轻柔,最后再来个咕噜咕噜吐水的动作,哈哈一笑,终于安静祥和地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刷牙任务。
这样互相刷了几天后,我逐渐减少他每次给我刷牙的时间,直到最后彻底变成完全给他刷。
刷牙这件事,就这样水到渠成了。
当然中间也有过反复,遇到嘴巴上火了或者其他不舒服的情况,他就不让刷了。
然后我不得不再次使用互相刷的方式,而且要减小力度,缩短时间,大概意思几下就行了。
每个孩子喜欢的点不一样,你得了解孩子最喜欢的元素,尽量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这些元素。
同时,你也要做好失败很多次的准备,直到找到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
一旦孩子接受了这件事,我们要尽量给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固定时间刷,每天坚持刷,饭前刷,早晨起来先刷牙等。
偶尔的一次不坚持很可能就会出现“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情况。
2)不剪指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剪指甲这个事情大家得先把工具挑好了,保证娃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不舒服的感觉。
以前我使用过好多不同的工具,在我的一轮轮筛选下,最后留下来的是贝亲的小剪刀,虽然几十块一把有点小贵,但是为了娃的体验就忍了。
这个牌子的指甲刀从月子里一直用到现在,也算物有所值了。
孩子的头三年,我都是在他睡着之后悄悄地进行,因为之前用其它的指甲刀把他弄痛了,对剪指甲十分地排斥。
后来我也试过各种办法,用吃的,玩的,看的,游戏分散他的注意力,常常还没支撑到结束,他的注意力就回来了,只能半途而废。
就十个手指头,还得分好几批次进行修剪。
最后我发现他看最喜欢的巧虎动画片时是个不错的时机,一集几分钟,足够我剪完十个手指的指甲了。
再后来,随着他状态的改变、胆子的增大、自信心的增强、认知的提升,加上幼儿园健康课的强化,他好像很自然地就彻底接受了,不需要在他注意力不在指甲刀上的时候剪了。
现在,这个行为早已变成一个主动行为了,他的指甲一旦长了,黑了他自己反而受不了,嚷嚷着让我快点给他剪了。
3)不理发
这个事情建议先从家里开始,接受之后再慢慢扩展到理发店。
如果孩子肯进入理发店,也可以同步尝试。
如,爸爸妈妈去理发店时,不经意让TA跟着一起玩,并给TA解释,理发让人变美变帅……
如果抗拒,就在家里先接受了再引导去理发店。
其次工具要选好,有的理发器夹头发厉害,被夹两次愿意也会变成不愿意。
尽量选择静音的,同时还可以边推边自动吸走头发的类型。
对于触觉敏感的孩子,脖子、脸、嘴上等到处是头发茬儿,分秒就会炸掉。
这样的孩子理发时,脖子尽量用纸缠两圈再围上专用理发围裙。
我家孩子也是试过很多办法。
好吃的给着,还有个人专门拉着手安慰、让他给玩偶剪头发、用各种玩具分散注意力……
结果都没成功,最后只能在他看非常喜欢的动画片时,我用最快的速度结束战斗。
大家可以想想有什么是可以相对长时间吸引孩子注意力又不乱动的,比如,孩子喜欢长时间阅读绘本,那就一边阅读一边进行。
别忘了每次事后再狠狠地肯定和鼓励一番,让孩子对这件事产生好的印象。
4)不洗澡
洗澡尽量选择在孩子不困时进行,一困让干啥都不愿意了。
如果孩子喜欢水,洗澡的时候就可以和孩子说,我们去玩水了,这样孩子就不容易产生抵触心理。
如果不喜欢水,你得想想有什么是孩子喜欢的,将两者结合起来。
比如,喜欢玩球,你可以在澡盆里放一些球,边玩球边洗;
喜欢听音乐,可以边听音乐边洗;
喜欢感官游戏的,可以在洗澡的过程搓搓这儿,搓搓那儿,将洗澡变成一个感官游戏,游戏玩好了,澡也顺带洗完了。
在洗澡之前尽量先陪孩子玩高兴了,在心情最佳时用他们喜欢的方式不经意的导入到这件事上来。
还得注意水温,水凉了、水烫了都会让他们排斥这件事。
我家孩子因为从一出生就天天洗澡,那时他也哇哇哭,过了十来天适应了就不哭了,后来甚至很喜欢洗澡,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费过什么劲。
03例子就举这么多吧。
总结一下,面对孩子的“不”,我们需要遵循的几个原则:
1)牢记关系的重要性,不要轻易做伤害亲子关系的事儿
2)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
3)灵活多变,尽量用轻松、有趣的方式给孩子提要求
4)不断尝试,找到孩子可接受的方式
作为谱系孩子的家长,的确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和困难。
但是,那又怎样,谁的生活不是一地鸡毛呢?
而且,随着亲子关系的改善,孩子自身状态的改变、自信心的提升、认知提升,慢慢很多“不”都会自动解锁。
那些曾经让我们“怒发冲冠”的时刻也终将成为过去。
共勉!
//END
想获取更多关于自闭症家庭干预的第一手经验和资源,请关注自然共养社区或私信我。
相信很多学前教育工作者都对“森林教育”和“感觉统合”这两个概念很熟悉,那在这两个概念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结合两者在幼儿园展开教育的特征来感受一下森林教育与感觉统合的关系。
我们看到越多的幼儿园会选择森林教育,那森林教育对学前教育有什么影响呢。我们知道,幼儿园的活动安排没必要都建立在教室里,比起小学及以更高年龄段的教学方式,幼儿园需要更多地满足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在3~6岁的年龄过程中也是性格养成的阶段。这个时候,小朋友需要教育的环境、内容以及教学工具都能达到返璞归真的要求,会更利于小朋友对事物本质的探索。
一开始,森林教育只是在德国、荷兰以及日本普遍存在。而经过学习和研究以后发现。是因为森林中的自然条件,能在很大程度山满足孩子的身心发展。当我们处于森林中,视觉中就会被自然生成长的植被净化。各种相结合的森林色彩在色彩敏感的小朋友眼中,很容易触动孩子对色彩搭配的自然领悟。而在自然中的色彩还会随天气变化而变化、会随着阳光的强弱发生变化,而那些细微的变化都是发展孩子观察能力的高级素材。
随后在森林环境的保护下,会更容易刺激幼儿对声音的辨识能力、对听觉的感受力。孩子起初在森林中很容易被分散注意,但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在森林环境中没有车来车往的声音、没有各种现代化工业产生的噪音,也不受钢筋水泥热胀冷缩产生的声音影响。在没有噪音污染的森林中,鸟叫虫鸣、树叶凋零、水流潺潺、绵绸细雨、呼啸风吟……等等都能引发小朋友们产生对森林环境的各种好奇,悉心感受,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在森林的环境中,没有人为干扰过多的路径,并且有很多天然的游戏场地。在森林里,没有平整的道路、没有一尘不染的场地。但这里有布满青苔的灌木、有凹凸不平还蔓延着大树树根的小山坡,还有滑不溜啾的泥泞等等。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会时常跌倒,但也会在这样的路径中学会稳健地奔跑、获得更刺激的游戏体验。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能对比出各种泥泞的平滑程度。在森林环境下呆得较少的孩子不清楚什么颜色、质地的泥土更危险。在某种程度上,平衡力也不及森林环境中、农村环境等自然环境中长大的孩子。
有没有注意到,我在介绍森林环境中带给孩子们的教育条件时,提到了视觉、听觉和平衡觉(前庭觉),这都是感知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教育的条件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孩子们感统综合训练的发展。除了这几种感觉之外,森林教育对孩子的触觉、嗅觉、味觉也有很多的影响。
比如,在触觉方面,孩子们可以通过玩儿泥巴、捡树叶、爬树、采野花等等过程中来感受。孩子们会通过触觉感受到泥土的温度以及不同季节泥土的不同触感。孩子们能通过捡树叶感受不同种类的树叶、不同生命阶段的树叶有各种粗糙程度。孩子们会通过爬树感受压力、摩擦力的相互作用。在嗅觉方面,孩子们可以感受花香、雨后泥泞的味道来感受大自热的气息。我以前教过一名幼儿,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大山里的农村,在幼儿园有好几次他问我说:“是不是快要下雨啦?”不一会儿就真的下雨了,一开始我很惊奇,经过仔细的交流,我才知道,他说他好像闻到下雨的味道了,我才知道他的嗅觉感知能力很强。
很多早教机构会用大量的活动来教家长怎么进行宝宝的感觉统合训练。而森林教育中,很多教学条件是大自然直接给到的,素材丰富、可以直接具体地刺激到孩子的感官。森林环境能给孩子的感知觉带来更多有效的体验,形成孩子感统发展的有利的条件。森林教育能满足孩子感知觉的发展,感统发展的水平也是森林教育的一大重要体现。
有任何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关注嘟嘟老师享更多育儿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