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新闻综合广播《乐享健康》节目,今天邀请专家王帮路,和你聊聊“大学生如何更好的调整心态”......
受访专家:王帮路
大学阶段是一个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在此阶段中,很多同学的心理状态不够稳定,容易引发许多心理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归纳一下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1、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
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大学生往往容易出现矛盾和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同学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时由于对大学充满了憧憬,同学们也常常将考大学作为惟一的或最终目标来激励自己。但是在进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原来所想象的那样,进而怀念起过去中学时代的生活。一部分同学会发现自己在高手如云的新集体里长期无法适应,还有一部分同学由依赖父母转变为独立生活,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孤独感,进而把自己封闭起来,整日独来独往,不与人沟通交流。
刚入学的大学生要顺利度过环境转变期,应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利用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独立生活工作的能力。
2、情感问题
大学期间恋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大学生在中学时代缺乏情感教育,许多同学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有些同学不能正确处理好感情问题,少数同学还会出现异常的心态和行为。部分大学生匆匆加入“恋爱族”,由于对爱或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往往饱受失恋之苦,但又难以自我调适,轻者陷入情感的旋涡难以自拔,重者则会痛不欲生,寻死觅活,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
恋爱是一种美好的体验,一旦双方产生了恋情,要沉着、冷静、理智地对待,既应珍视纯洁的感情,又不能任其发展,注意适度控制,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
3、人际关系困扰
大学时代的人际关系比中学时代复杂。许多同学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儿,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和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由于每个人为人处事方式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封闭、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不可避免遇到各种困难,进而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需要一颗宽容的心,需要真诚,需要主动积极交往,要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善用各种交际技巧,克服知觉中的偏见。
4、网络成瘾问题
大学生中因网络成瘾而引发的心理障碍或社会适应障碍等案例正逐渐增多。网络成瘾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行为异常,心理错位。在极端情况下,有些网络成瘾者分不清虚拟和现实世界的区别,使得人际关系和学习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大学生要避免陷入网络成瘾,要学会科学利用互联网,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广泛兴趣爱好,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抵御网络负面影响的能力。
5、情绪问题
大学生心身发育极为迅速,已基本趋于成熟,但由于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飘忽不定,容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会因一点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容易因为一次小考失利而一蹶不振,自我控制和调试能力较低,并由此导致心理和行为偏差。不过大多数同学能够通过各种方式成功化解低落情绪,迅速呈现出积极的精神面貌,但是有些同学却“在泥潭里越陷越深”,深受其害。
学会控制情绪,凡事多加思考,冷静分析,合理宣泄坏情绪,多花点时间思考自身问题,制定计划纠正自身缺点,努力改变自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合理计划日常事务,利用业余时间增加社会阅历。
6、学业压力过大
经过激烈竞争后的准大学生们带着良好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觉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众星捧月”的地位变了,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由于大学学业与中学学业存在很大的不同,课程专业性强、难度大、要求高,学习压力和竞争也相应增大,同学们很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
大学生应该正视现实,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次胜利,今后的路还很长。从一进校门起,新的竞争又宣告开始,大家又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因此,入校短暂的兴奋过后,大学生就应当及时认真冷静地分析利弊,正确认识自我,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
如何调整自己?
END
来源:心身健康家园
■新媒体编辑:王鹏
■新媒体编审:学艺
大学生:遇到生活困扰时可以解决的4种方法!学长:别自己憋着!
文|茴香的鱼儿
在大学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同于平常的问题与困扰,这种时候,我们在初高中所用的方法已经有些不适用于这些问题了,就像一些人想考研却不知道如何准备,还有自己未来四年的室友因为追星不同而变得尴尬的情况,还有头疼了三年可却还要继续困扰自己的英语数学,无不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 请教前辈
如果你有学业上的问题,那么请教前辈是最好的方法,前辈们不仅知道你要学的知识点,更知道出题的方向,如果你的学习中有什么无法单独完成的部分,那么就厚着脸,去楼上的寝室,问一问自己的学长吧。
当然,请教老师也是一种方法,或许大学的老师很忙,时间也很少,但如果你能在上课前早到十分钟,下课后晚走十分钟,那么我想一定能够让老师有足够的时间来回答你。况且老师作为前辈的前辈,所能教给你的知识会比书本上的更加的全面详细,所以,张开口去问吧。
二. 坚持做一件事
很多的同学都有英语不好的烦恼,而这种门学科上的烦恼和其他科的烦恼有所不同,英语和其他的科目不一样,英语这门学科是需要日渐积累的,而不像数学那种,懂了就懂了,学会就能做题的学科有很大不同。如果能坚持每日背几十个单词,那么一两个学期下来,英语成绩一定能突飞猛进。
同理,如果同学们能够坚持跑步,即使一天只有十五分钟的跑步时间,日积月累下来,不仅能减轻体重,还能增强免疫力。也许就是因为免疫力低下,现在才有一个寝室几个人全都感冒的事发生…
三. 沟通是最好的调节剂
现代交通的发达使得全国各地的学生能奔向别地求学,那些没看过雪的南方学生第一次见雪,乐得像个几岁的孩子,也有北方的大汉被南方的虫子吓得瑟瑟发抖,这些新鲜不论这么说,都是一种体验。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各种生活习惯的不理解,以及他们所带来的冲突,那么这些该怎么解决呢?
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小小的记事本,有很多不愿意说出来的事情记在上面,但在日常生活中,这些隐藏起来的事情很可能成为隐藏的矛盾的源头。也许是经济情况?也可能是洁癖?还有很多很多。这些东西与其埋在心里,不如鼓起勇气和你的室友或者朋友诉说,这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每个人都会有那样的经历,只不过我们不知道罢了。
四. 学会依靠别人
在大学四年生活中,活动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或许有时还能一个人应付,但是大部分都是一个人无法完成的,这时候就必须请求别人协助了。从辅导员到班委到室友,无不是你的伙伴。
无论是学习上的问题还是专业的问题,甚至是生活的问题,都可以去向他人请教。有的时候,合理的依靠别人反而能事半功倍,将合适的事交由合适的人来做,是最高效的办公法。
上面就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掌握的四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掌握和学习这四种方法应该能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更好的帮助,在这里祝大家大学生活愉快~
近九成大学生被皮肤问题困扰 解决“容貌焦虑”还需健康生活方式
石素馨的皮肤过敏已经困扰了她好几年。高二时,她鼻子两侧的脸颊突然特别容易泛红,皮肤发烫、发痒、起皮,总想用手去挠。这个看起来芝麻大点的小问题,让她辗转四五家医院。
她身边常备含激素的药物,这让她惴惴不安。“激素类药物有副作用,虽然现在不明显,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可能就找上门来。每次使用药物时都特别纠结。”但不用药又不行。过敏就像“游击队”,时不时就“进攻”一番,让她不堪其扰。
中国青年报社和丁香医生对全国40所高校的12117名大学生发起调查,并发布《2020中国大学生健康调查报告》,结果显示,皮肤状态不好,是困扰大学生的首要健康问题(45%),高于睡眠不足(42%)、情绪问题(38%)、脱发(30%)、肥胖(22%)等。中青校媒的进一步调查显示,88.09%被调查大学生或多或少地担心过自己的皮肤状况。
容貌焦虑导致“病急乱投医”
刘敏希至今对持续两年的战“痘”经历记忆犹新。在一家美容机构,一位护理师用尖尖的小针戳破她脸上的痘痘,再用一个小圆铁环用力挤痘痘,另一位护理师把她的肩膀死死地按在床上,防止她乱动。刘敏希疼得哇哇大叫,唯一支撑她的,是摆脱痘痘、“变得和别人一样”的期待。
刘敏希着急,爸妈比她更急。“我从来没想过一个中年男性会对美容院这么了解。”爸爸对这件事的上心程度让她惊讶。有一段时间,爸爸会打听各种美容机构的情况,用心挑选哪家的什么项目好,在她回家时拉着她去美容院治疗。妈妈还找了当地土方,用收藏多年的山茶油给她擦脸。但不管是最新潮的美容项目,还是最古老的偏方,都没起作用。
《2020中国大学生健康调查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中,23%被调查大学生在医院被确诊过疾病,其中19%被调查者被确诊过皮肤疾病,仅次于口腔疾病和急性胃肠炎。中青校媒调查显示,大学生遇到最多的皮肤问题是痤疮、暗疮或粉刺(63.21%),其次是黑眼圈(51.57%),此外还有干燥脱皮(44.97%)、皮肤敏感(33.33%)、色斑或痣(23.58%)、皱纹(14.47%)等等。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医生钟世玉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皮肤科前来就诊的病人中,青年人不在少数,他们到皮肤科就诊的原因主要集中于面部疾病,如痤疮、脂溢性皮炎、敏感肌肤、急性荨麻疹、接触性皮炎等。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遇到皮肤问题后,被调查者寻求最多的治疗方法是在网上查询后自行处理(64.78%),其次是根据周围亲友建议自己处理(46.54%),仅27.36%到医院皮肤相关科室治疗,还有16.04%在医疗美容机构治疗。
“有的患者会自己在网上搜索别人分享的经验,自行购买药物进行治疗,结果引起了接触性皮炎、皮肤屏障损伤、激素依赖性皮炎,甚至肝肾功能损伤等情况。还有部分患者自行挤痘痘,结果诱发了更加严重的问题。”钟世玉表示,这样的情况在就诊年轻患者中不少见。此外,还有人在非正规美容机构处理皮肤问题,同样导致皮肤问题加重。
史微光的皮肤保卫战,从一瓶黄色的药丸和一瓶无色的爽肤水开始。“邻居介绍我去一个村子里,说那里的大夫有土偏方。” 之后的一段时间,史微光每天按时吃药丸,然后把医生的自制爽肤水涂到脸上。但这些“秘密武器”都在和痘痘的斗争中败下阵来。
“爸爸同事知道我的情况后,就推荐了一个在药店坐诊的大夫。”但这位大夫的治疗方法让史微光无法接受。“大夫说因为我体内有毒素,所以要先把体内的毒素排出来,然后再通过中药调理好。”这样的治疗方法,让史微光脸上的痘痘变得更加严重,“他却说需要把痘痘都发出来”。真正促使她放弃的原因在于,大夫建议爱运动的史微光停止跑步。“他和我说跑步不利于痘痘的恢复。”史微光觉得,这位大夫的观点有悖自己多年来对健康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干脆停止了治疗。
一些皮肤问题衍生心理问题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皮肤问题带来的困扰首先是影响个人形象(75.47%),此外,它还造成一些大学生心理上的困扰,导致不自信(68.55%),影响社交关系(44.97%),还会影响花销,在治疗皮肤问题上花费颇多(46.54%)。
刘敏希不敢和别人合照,“不然别人还得帮我修图”。她也不敢当众说话,怕大家把目光都聚焦到她的脸上。在天津读大学时,她报名了全运会志愿者,但引导观众时不敢抬头,“觉得大家可能会看我的脸”。
“皮肤疾病表现在外,尤其是面部皮肤疾病,所有人都可以看到它的存在,所以更容易导致患者产生自卑、焦虑甚至抑郁的状态。此外,除了急性过敏或感染性疾病,大部分皮肤疾病的恢复周期较长,患者自身又急于盼望得到迅速的改善,或者对治疗效果存在不切实际的期待。”钟世玉介绍,当这样的矛盾情况出现时,患者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在上海一所大学读书的颜越有时甚至把失败归咎于皮肤不好。她始终记得高中时,她为演讲比赛精心准备,得到了二等奖。随后,得一等奖的同学拿着她的稿子,去参加了全国比赛。尽管颜越知道自己的演讲能力可能不足,但她忍不住把失利归因于外貌,因为得一等奖的同学的确拥有她羡慕的洁白干净的皮肤。“有时候走在路上,看到别人的脸都白白净净的,一想到自己的脸上很‘斑驳’,就会觉得很挫败。”
周围人的关心反而会给刘敏希带来心理负担。同学、学姐学妹时常给她出主意,买护肤品的微商常常主动来加她父母的微信。有一次一位老师也给她介绍怎么祛痘,当时旁边还有其他学生,刘敏希知道老师是好心,却恨不能挖个地洞钻进去。
即便大四之后痘痘逐渐消退,但不自信的情绪还伴随着她。考上研究生后和同学一起吃饭时,没有了痘痘的她又担心,“小伙伴会不会觉得我变胖了?”很多人一起聚会、吃饭的时候,她还是不敢说话,“只要当一个‘小透明’就好了”。
史微光的遭遇和刘敏希几乎一模一样。她拒绝了不少社交活动,一个人待在图书馆,“你可能都不相信,当时我在图书馆看的书,有不少主题都是‘如何让女生变得更自信、更大方、更有气质’。”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迟毓凯介绍,年轻人关注自己的皮肤问题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会有一定的容貌焦虑,而女性一般高于男性。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既关注自我形象,也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但对于出现皮肤问题时非常在意其他人眼光、甚至产生自卑心理的现象,迟毓凯表示,这其实大可不必。“其他人对你的皮肤问题提出建议,一般只是随口一说,而当事人却记住了每个人在这方面的评价,反复强化。”迟毓凯表示,这是自我中心效应在作祟,年轻人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未完成去中心化,总觉得周围的人都在关注自己,长了痘痘首先想到“我怎么出门见人”。
事实上,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自己不是所有人的中心,从而放下心理包袱。“并非所有人都在关注你的容貌,那些表示关心的人也不是在嘲笑你。”迟毓凯说。
迟毓凯同时提醒大家,周围人遇到皮肤问题时,最好不要过问或者表示关心。“谁也不希望别人总是提到自己的缺点。这不仅表现在形象问题上,总是提及别人不擅长的地方,在社交场合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取向。即使你以关心为目的,也会对别人的心理造成负面的影响。”
战“痘”需要健康心理和健康生活
一次连续熬了几天夜后,郑家伟脸上的痘痘变得格外严重,鼻翼两侧长了两个很大的痘痘,一度使他不愿意出门。当时他还要参加一个座谈会,会上他全程捂着半边脸。“我当时觉得好尴尬啊,而且还很痛。”
皮肤科医生钟世玉表示,导致青年人产生皮肤问题的原因很多,但大多集中于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作息不规律、熬夜甚至通宵比较常见;饮食方面偏重于喜欢甜食、辛辣刺激,以及油炸食品。”此外,不合理的护肤习惯、滥用化妆品、过度清洁,以及部分学生容易受网络信息的误导,都是导致皮肤问题的原因。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导致自己皮肤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熬夜(84.28%)和饮食不规律或不健康(76.73%),这两个原因都关乎生活方式。内分泌问题(64.78%)、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导致的焦虑(63.21%)、护肤或清洁方式不合理(59.12%)和环境改变导致的水土不服(27.36%)等问题则排在其后。
要护理好皮肤,健康生活必不可少。钟世玉表示,年轻人要尽量作息规律,避免熬夜、通宵等。同时改善饮食习惯,争取做到均衡饮食、多饮水,不吸烟、不酗酒,培养自己体育锻炼的习惯。“这样既可以保持身体健康、心情愉悦,也可以加强皮肤代谢。”
本科毕业后,史微光去当地正规医院的皮肤科就诊。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个多月后,她的皮肤情况就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现在的她正在执行全新的生活计划表。除了基本的作息调整,运动健身、均衡饮食都是计划表上的重点项,“每周跑步三天,日常进行背部训练或者腹部训练;吃饭的话,拒绝油炸和辛辣的食物;每周会按时做两次清洁面膜,清洁后再做一次补水面膜。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钟世玉告诉记者,面对青年患者,医生会加强心理疏导。
“虽然部分皮肤疾病恢复周期较长或无法完全根治,但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地使病情得到控制和缓解,所以,患者做到尽量配合治疗就好,不要过度担心。”同时钟世玉强调,患者家属要尽量避免对疾病表现出过度紧张或过分关注,避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回想起战“痘”的那段时光,刘敏希很想告诉还在被皮肤问题困扰的年轻人,不要因为长了痘痘就自我怀疑。“总会过去的。而且别人给你提建议也不用太排斥,他们真的想帮你。如果不想过于引起关注,也可以戴个口罩。”
经过一段时间的不自信,刘敏希渐渐学会了“放下”。脸上的痘痘消退了是一方面原因,人变得更成熟了也是一方面。她意识到自己因为痘痘变得“太怂了”,开始有意识地克服心理障碍,主动和别人聊天。“在别人面前说话没那么难,还挺有成就感的。”现在,她又是那个爱社交的女孩了。(应被访者要求,文中被采访学生均为化名)(见习记者 毕若旭 程思 实习生 刘开阳)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