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老字号是中国商业对民族品牌特有的称谓,它们从形成到发展大都经历了几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因此被人们称为“活文物”。但随着网购的迅速普及和扩展,中华老字号受到巨大冲击,它们大多前景黯淡,有的甚至倒闭。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泥泞过后,万木春生
时代的浪潮袭卷着信息与技术的激湍奔流前进,人们不自觉的在琳琅满目的网购商品中眼花缭乱,身后,“中华老子老”像一位耄耋老人,步履蹒跚,难以跟上这瞬息万变的时代。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在,网购迅速普及和扩展,“中华老字号”的落寞几乎要成了必然的趋势。所谓中华老字号,是中国商业中特有的极富民族特色的品牌,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产品的精雕细琢从而得到质量的保障,成为无数人对有历史,对于童年的回忆。作者申赋渔曾在《渔人》一书中表达对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导致手工业没落的惋惜,而中华老字号在网购低成本高利润的夹缝中生存的背后,更有一份随吆喝声与服务热情而消失的温情。然而网购是那么具有优越性,其快速便捷让生活节奏快速的人们无从选择,因而无法再现福克斯诗中所及“总是那天已经远去/小孩在土豆地里咿语”的返璞归真,手工艺生花之景。网购战胜老字号,几乎要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然而,任何一件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瓶颈,正式这让具有远大生命力的事物更加地契合时代,中华老字号亦是如此。我们无法否认许多中华老字号产品质量与服务为我们带来的享受远超于网购来的许多产品。蒸汽时代,没有人再会为珍妮纺纱机而悲恸了,而老字号现为人所遗憾,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如今的前景黯淡并非它最后的归途,这只是它不得不跨越的泥泞时期。俄罗斯民族中的普希金、罗蒙克索夫便是这样于北方极寒春日的泥泞中熠熠生辉的。老字号的价值还有待我们更进一步发掘。
——寻找全新的生存方式!网购所惠利的,绝不是那些价值低劣的无心产品,而为何不得使老字号收益?放眼现今社会,“梦花街混沌”,与“饿了么”签订协议,早有老字号利用科学技术造福自身,创造新的辉煌,哀叹过后,转型生产方式,让古色古香的老字号在漫漫长夜后迎来拂晓,焕发第二春。
春华秋实,秋收冬藏。时代的浪潮趋于平静,前线的科技与历史的沉香在时间古老的庭院中厮磨,中华老字号蹀躞过科技的泥潭,在新时代的生产方式中栖息生长,绚烂发光。泥泞过后,万木春将生。
从“活文物”说开去
中华老字号以其几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经历被人称为“活文物”。但随着网购的迅速普及和扩展,中华老字号在巨大冲击下,它们大多一蹶不振,前景令人堪忧。
中华老字号作为中国商业中的民族品牌之所以被誉为“活文物”,在于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在长时间的流传中,形成了个人特色。老一辈传统的制作工艺保留了材料原本的质感,用精细的手艺将成品献给每一个踏入店铺的顾客,无愧于“中华老字号”的称谓。
然而在现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中,网购的势力不断扩大,人们对新鲜事物与便捷性的追求远超对传统旧事物的坚守,由此,中华老字号陷入了困境。网购的巨大魅力毋庸置疑,只需点击鼠标,几乎任何想要购买的商品都可以轻松获得,哪怕是易变质的蔬果或冷冻食品都能在一天内到达,其所带来的速度的快感与质量的保证让人沉迷于此,商家也借此扩展品种供人选择,中华老字号成了人们口中“嫌麻烦”不愿购买甚至早已遗忘的“濒危文物”。
另一方面,中华老字号虽然商品样式颇多,但其往往固守传统,甚至深陷于过去的辉煌中不愿脱身。老字号的招牌打得很响,但门可罗雀的场面却早已不再,在新事物的浪潮中,老字号如同一颗脆弱的树苗,轻轻一拍便应声倒地。但反观为何杏花楼的蛋黄肉松青团吸引了一大半上海人甘愿苦等几小时?为何第一食品商店每天的顾客仍络绎不绝?在时代的发展中,它们适应了每一代人需要什么,想要什么,推陈出新的每一样商品都是“前无古人”,过去的成绩是经典产品造就的,而如今的成就是它们懂得变通,将深厚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屹立于网络打击的浪潮中。
纵使网购已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但在机器时代下,网购终究无法替代中华老字号给人带来的文化历史感的体验。中华老字号的传承必有其独到特色,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见证,其中所蕴含的深意不言而喻。然而网购的浪潮如蝗虫般吞噬了人们的理性与对历史的坚守,大浪退去,留下的只是零星残骸。当老字号的门店一家家关闭,当老字号商品即使在网络上也无从寻觅,当人们终究怀念起老字号的风味而只能含泪挥别时,谁又能说沉溺于“虚拟乌托邦”的人类没有成为《娱东至死》中“毁于他所热爱的事物”的人?谁又能为老字号的重振而高声疾呼?
“它既是不能忍受的,同时我们又与它相处的不错。”网购时代下,中华老字号仍需坚守。
“拯救”中华老字号
中华老字号是中国商业对民族品牌特有的称谓,以历史悠久著称,被人们称为“活文物”。但是随着网购的兴起,中华老字号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因此,我们要拯救中华老字号。
究其原因,中华老字号的没落绝非只在于网购的兴起。网购的兴起使人们有了更快捷的购物方式和更多样的商品选择,而大多数仅存在实体店的中华老字号没落了下去。另外,随着中国与国际世界的接轨,当下的主流消费群体——年轻人——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一些老字号落在了时代的后面。此外,相比新兴品牌,老字号的宣传力度显然是不够的。虽然中华老字号拥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比起那些满大街都是的广告牌、海报等,我相信消费者最“眼熟”的应该还是那些新品牌。
那么,针对这些问题,老字号们该如何解决呢?
首先,应对新的购物方式,老字号可以加入网店大军,在购物平台上开设自己的网店。一来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到中华老字号,二来可以方便那些想要购买老字号的消费者。
其次,打铁还要靠自身硬。老字号应对自己的产品加以改进,在有自己原本的特色下,做到融入一些更前卫的想法,以回力为例,原本响当当的回力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沉寂后,又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春。开始时,原先占很大时长份额的回力被新进的品牌挤走了位置。后来,随着自身结构的转型与技术的更新,回力开始设计新样式的鞋子来满足青年人的口味,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甚至回力的销量已经超过了耐克等“新”品牌。因此,经过一定的改革,我相信老字号也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此外,在宣传力度上,老字号也要有所加强。虽然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如果能配上一定的宣传,一定能够事半功倍。
当然,老字号要保有自己原先的特色,做到返本更新,而非全盘否定,最终只挂个老字号的名号。
我相信中华老字号的未来不是黯淡无光的,只要在现行的模式下,做出一定的调整,我们的老字号一定可以焕发出新的光彩,作为年轻人的我们,也要更多地关注中华老字号,莫让这些“活文物”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老字号不应老去
随着网购的迅速普及和扩展,中华老字号受到巨大冲击,它们大多都难以在市场中找到立足之地。然而,我们真的能让这些被称为“活文物”的中华老字号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中吗?
走在熟悉的步行街上,路还是熟悉的路,而当年的老饭店,手工艺的小铺子,早已被肯德基、耐克所取代。拿出手机,网购平台上的商业琳琅满目,但不见传统的名族味儿。网购的冲击下,老字号正在淡出我们的视野。
仔细一想,中华老字号的没落似乎正是这个时代的大势所趋。以实体店为主的中华老字号摆脱不了高成本的运营管理,想在寸土寸金的商场、广场中分一杯羹,老字号自然要以高成本作为代价。而网购平台上,运营成本极为低廉,宣传手段多样而便捷,这几乎就对老字号形成绝对的优势。更别提,年轻人总是有点“喜新厌旧”的,在传统的老字号与时尚的网购之间,后者常常备受青睐。除去成本与顾客,网购平台也更能适应当今快节奏生活的要求,在与一个老字号店主讨价还价的时间里,说不定已经能在网上找到心怡商品并以低廉价格买下了。
可是,这种现象真的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吗?事实并不是这样。中华老字号,都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形成并发展到现在,并传承了民族的文化,见证了民族的历史。说起北京烤鸭,我们就会想起全聚德,说起金银首饰,我们就想起老凤祥。众多的手工艺品店、饮食服装店,守护的不正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吗?韩国将端午节改为端午祭并申遗成功,而我们的五芳斋却面临着危机,这是不是应该警醒我们,随着中华老字号消失的,很可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另一个角度上来看,我们的时长若缺少了老字号,那岂不会面临被外来品牌控制的危险?中华老字号的老去,将会影响我们市场的多样性。
我们不应让老字号老去。正如先前习主席对全国人民保护中华老字号的号召,老字号应在逆境中逆流而上。除了国家应给予政策保护,老字号自己应在保留传统的前提下适应新的环境,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与营销,打响自己的旗号。
中华老字号不应老去,我们依然有机会漫步在飘着丝竹声与粽香的街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在旧上海的斑驳光影里,街巷闾里中,穿着旗袍、擎着油纸伞的女子曾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如今,旗袍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今年99岁的海派旗袍大师褚宏生,却依然默默坚守。海派旗袍制作,镂空细密,工艺繁复。80多年来,褚宏生一直坚持一针一线亲自缝制,精益求精制作每件旗袍,即便做一个小小的盘扣,也要花三个小时。无论机器怎样先进,褚宏生都不为所动。今天,人们称他为“活着的传奇”“上海滩最后一位裁缝”。
②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跳槽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新常态”,求职更像是“尝试”,有人一年换5份工作。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李家华认为,“人们每个阶段的追求、想法不同,不是一份自始至终的工作能涵盖的”。
③2019年1月,人社部发布通告,拟发布15个新职业,包括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的工程技术人员,而电子竞技员、电子竞技运营师等也入围。电子竞技员“入围”新职业,一时引发人们热议。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健康生活:自我管理
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立意限制。“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三则材料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坚守传统的工匠精神,追求极致和完美;一是紧跟时代步伐,积极适应新形势。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行文,考生可以综合两方面在整体基础上进行立意,也可以紧扣一方面立意,但需要体现出比较和权衡。
2.价值取向限制。第一则材料从“旗袍大师”“活着的传奇”等词,可以看出命题人对褚宏生“默默坚守”行为的肯定。第二则材料命题人借李家华教授的观点表明专家对年轻人跳槽的“新常态”是认可的;第三则材料中“人社部通告的15种新职业”这一提示语暗中肯定人们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积极适应形势的变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职业,甚至尝试拥抱新职业。所以考生在立意时不可轻易否定任何一则材料。
开放性:
1.角度是开放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考生的思考可以侧重于材料一,谈在时代发展的今天,仍然需要坚守工匠精神;也可以侧重于材料二和材料三,谈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适应新的社会形势;还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谈既要适应社会的变化,积极应对,也要在实际工作中摒弃浮躁,坚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体验和感悟是自由的。考生的人生经历各不相同,阅读积累各有千秋,对同一问题的体验和感悟自然也不会相同。写作时只须立足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相关积累,畅谈自己对坚守传统工匠精神、追求极致完美和紧跟时代步伐积极、适应新形势的感悟即可。这就给考生写作提供了极大的开放性。
3.文体是开放的。“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侧重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适合写成议论文。“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则侧重于叙事说理,适合写成夹叙夹议的记叙文。还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写成形象性较强的说理散文。但是,不管选择哪种文体,一定要写什么像什么,有明确的文体意识。
解题
这是一道传统的材料作文题,材料给考生提供了两个对立面,侧重考查考生对社会现象的判断和思辨能力。
①材料一讲的是褚宏生身上体现的是一种工匠精神,虽然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但他仍热爱自己的职业,坚持手工缝制,不怕费时费力,不怕效率低下。时代在改变,但精益求精的精神是不变的。这种追求极致的精神在相对浮躁的今天值得肯定和褒奖,这也是我们走向未来、拥抱未来的态度和力量。
②材料二强调在当前飞速发展的社会,年轻人要敢于追求,勇于尝试,积极挑战,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激发自己的潜能。尽管如此,尝试、挑战与坚守并不矛盾,不能抛弃材料一的坚守精神而走向浮躁。
③材料三侧重于新事物、新职业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我们应该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接受,与时俱进,要敢于学习新技能,提升自我,适应新形势新职业的要求,这与材料二是一致的。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从坚守工匠精神角度立意,可以写对工匠精神的坚守与弘扬,尤其是在相对浮躁的今天,人们更要有追求完美的态度,坚守工匠精神,追求事业的精益求精。
2.从适应社会变革的角度立意,可以写对待新事物、新职业的态度,要勇于尝试,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要与时俱进,树立自己的择业观,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3.从两者结合的角度立意,写既要适应社会的变化,积极应对,更要在实际工作中摒弃浮躁,坚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偏题立意:
1.与时俱进,效率当先。(跑题,脱离命题人在材料一中隐含的情感态度)
2.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跑题,脱离命题人在材料二中隐含的情感态度)
3.远离不良职业,电子竞技员是电子游戏的帮凶。(跑题,脱离命题人在材料三中隐含的情感态度
范文展示
1.坚守,才有大成
虽然旗袍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但99岁的褚宏生仍然默默坚守着手工缝制旗袍的初心,不为时代所扰,不为效率所动,不为金钱所惑。一针一线手工缝制,缝制出了精美的旗袍,也缝制出一段传奇人生。
何为大师?大师就是知道自己的根扎在哪里,并且能坚守阵地,撑起头顶那一片天空的人。在新职业层出不穷、跳槽已成为“新常态”的今天,能够一生坚守,不受经济利益诱惑,不被浮躁风气影响的大师少之又少。
在这少之又少的大师中,莫言算一个。因为不追赶各种写作潮流,不迎合读者的口味,荣获“诺贝尔奖”之前,莫言的书并不畅销。但莫言知道自己坚守的阵地: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的叙事,天马行空的叙述和陌生化的处理,他一直用这些元素构建自己的小说世界。皇天不负苦心人,莫言最终成了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在这少之又少的大师中,屠呦呦算一个。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有几个人知道屠呦呦是谁。相比那些集专家、教授、院士等各种光环于一身的学术、科研“达人”,屠呦呦真的太平凡太普通了。但屠呦呦知道自己的脚应该站在哪里,根应该扎在哪里。自1969年接受研制抗疟疾药的任务以来,她一直坚守在实验室,一心扑到“青蒿素”的研制上,一次次地提取,一次次地改进,一次次地完善,不图名不为利,只为科学和事业。她获得诺贝尔奖,是坚守的成功,是执着的胜利。
在这少之又少的大师中,袁隆平算一个。如果要卖专利的话,袁隆平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他的心不在金钱上,消灭饥饿,解决世界上所有饥饿者的温饱问题是袁隆平毕生的心愿。为了这个心愿,他60余年坚守在田间地头,朴素如老农,完全没有院士和专家的架子,不仅研制出了一系列杂交水稻品种,还相继解决了杂交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相关难题。一生只和水稻打交道,认清阵地,勇于坚守,袁隆平活出了不一样的厚重人生。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不管是海派旗袍大师褚宏生,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和屠呦呦,还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无一不是牢牢坚守人生阵地,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正因为他们将坚守做到了极致,他们才成了大师。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李家华认为,“人们每个阶段的追求、想法不同,不是一份自始至终的工作能涵盖的”。2019年1月,人社部发布通告,拟发布15个新职业,包括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的工程技术人员,而电子竞技员、电子竞技运营师等也入围。
是坚守传统还是适应发展?其实这并不矛盾,不管干什么,都需要一份坚守的精神。
同学们,你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只有坚守住学习的阵地,扎根于知识的沃土,脚踏实地,锐意进取,我们才能像大师一样,撑起我们头顶的一方天空。
2.那些渐行渐远的手艺人
海派旗袍大师褚宏生,不为机器所动,不怕耗费工夫,坚持手工制作,一针一线缝制出镂空细密、工艺繁复的精美旗袍,也缝制出一段传奇人生。
有一手绝活,干得够漂亮,这才叫手艺。在民间,像褚宏生一样默默坚守的手艺人还有很多。
北京东四大街“广义修笔行”中,生活着北京最后一位修笔老人张广义。修钢笔不挣钱,很多人劝老人把店铺租出去,房租就比收入高几倍。老人却说,“我不仅是经营生意,也是在经营自己”。在六十多年的修笔生涯中,老人经手的笔不下于40万支,变形了的笔尖经他一拨弄,便立刻重生了。老人还练就了一手“点尖”的绝活,能徒手将比米粒还小的圆珠粘到笔尖上,并且还能在圆珠上开出缝。这工艺就是在笔厂也要靠激光,而老人全凭过硬的手上技术。“半厘小肆客争临,笔好人诚惬众心。若问缘何常灿烂,只因骨内有真金。”已故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这样评价老人。
成都文庙街,住着远近闻名的“乒乓爷爷”曹立熹。曹爷爷从16岁做出第一副球拍开始,64年间一直延续着他的纯手工制作,并获得蹦床式竹纤维底板、梅花桩底板两项国家专利。从选料到切割底板,再到打孔、贴合,制作一只乒乓球拍,要进行上百道工序。老人坚持使用电子秤、尺子、锯子、刨子、锉刀等精致小巧的工具手工制作,不怕费事,不惜时间,不算成本,经常为了制出一只满意的球拍耗时数天。但就是在这么一个小作坊里,老人却制作出了弹力、控球、旋转、速度各方面都令乒界大腕满意的乒乓球拍。老人说:“工匠精神就是用最简单的工具,通过双手来做出比造价高昂的机器还要好的作品。”
在铜陵市大通老街有一家杆秤店,老板夏大明被称为“老街最后一个制秤人”。夏师傅出生于五代制秤世家,20岁就跟随父亲学习制秤,从业已经30多年。传统手工制秤工序繁杂,每道工序都是精细活,容不得半点差池。夏师傅在30多年的制秤生涯中,早已把选料、制坯、定位、钻眼、标秤、打磨、染色、校正等一套程序做得行云流水,娴熟精致。杆秤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凝结着古人的聪明智慧。夏师傅说:杆秤不仅是一种计量工具,还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
在民间,像张广义、曹立熹、夏大明这样的手艺人人还有很多。
这是一群生活在基层的手艺人,他们怀揣着一颗匠心,在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与坚守中,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钻研与专注,默默无闻地将人生升华到一个绝妙高度。尽管时代在发展,但传统的技艺不能消失,民间的文化不能湮没。他们守护着一种逐渐被年代遗忘的手艺,一种成长在历史深处的文明,甚或是一段回忆,一段文化,一份传承,一种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