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吕梁新闻网
□ 王瑞
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儿女的必做的天经地义的事情。
听说过“90后”临汾“最美的女孩”孟佩杰故事,妈妈瘫痪在床,她小小的身躯独自撑着一片天,使我深受感动。同样身为子女,我生活在很安逸家里。甚至我上班工作后,每天早上一起床就能听到爸爸妈妈不厌其烦的问询:今天早上想吃什么呀?在我洗漱完毕后,热腾腾的早餐已经准备好。每天晚上,不管是加班,还是自己出去玩,爸爸都等着我回家后,他才入睡。父母的爱总是那般厚重,那般无私,他们知道工作很不易,觉得我很辛苦,所以还在尽其所能照顾我,殊不知他们每天也有工作,还要操劳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而他们已经习惯于付出,而我也习惯于享受。
我经常跟爸爸妈妈说的一句话是我不想嫁人不想离开你们,我怕没人会像你们这样爱我。因为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就是我们的父母。
对于孝老爱亲的道理我都懂,也都了解,我也很爱我的爸爸妈妈,也体会到他们的生活辛苦与不易,我也会分担家里的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也能偶尔给父母做一顿不那么可口的饭菜,我也愿意倾听父母偶尔的唠叨,我也可以在父母生日的时候准备一个小小的礼物,来讨他们的开心。
前段时间我无意中采访到一位老人,他今年已经66岁了,本来可以退休在家,安享晚年,但90多岁的老母亲离不开人。他就干脆搬回村里伺候老母亲。他告诉我:“朋友都以为我现在安享晚年,其实我的责任还很重大,虽然儿女都已成家,但我确实上有老下有小,老伴在城里照看孙子,我在村里照顾老母亲,生活很紧张,但是照顾母亲,赡养老人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啊,孝老爱亲是我们每一个人要做的事,无论多大,无论是谁。
其实,今天,对我们年轻人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必非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只要平时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做一个优秀的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正能量的思想,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要让父母担心,一点简单的小事就可以尽到我们的孝敬之心。
孝老爱亲,这件事需要我们不断地理解和学习,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践行,用实际行动诠释德孝之美,胸怀一颗感恩的心,用一言一行来孝敬老人,温暖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发扬孝老爱亲的优秀传统,汇聚起强大合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重要基点,让中华美德代代相传。
岁月流逝,我们在一天天长大,而父母却一天天老去,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及时尽孝,多陪陪父母长辈,不留遗憾。
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 冯帆 光明日报通讯员张艳 马志颖
“村民们注意啦,‘孝老基金’捐助仪式开始了!”每年一开春,就是山东济宁曲阜市时庄街道前坊岭村“孝老基金”捐助仪式开场的时候,村头的大喇叭一喊,就陆续有人往村文化广场走去。
“还是那句话,咱这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50块不嫌少,500块也不嫌多,都是大家伙儿的一片心意!”在现场,前坊岭村党支部书记孔令红第一个献出爱心。捐助仪式下来,共募集资金5320元。
这是前坊岭村“孝老基金”成立的第6个年头。基金成立之初,由村两委、党员、村民代表带头,动员村民们自愿捐款。让村“基金理事会”成员没想到的是,发起捐款的第一年就得到全村人的支持,共收到113户群众的善款。“孝老基金”成立以来,资助因病住院、生活困难老人134人次,每年重要节日、老人大寿,理事会都会送去生日的慰问。
“村里的老人,看着我长大,我们就像在一个大家庭。”40岁的村民孔建坚持每年参与捐款,在他看来,直接去资助会让老人难为情,通过“孝老基金”这个“中转站”送去温暖,对老人和晚辈来说,都更易于和乐于接受。当饱含全村人祝福的爱心送到手中,老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油然而生。
在孔子故里曲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古训为人熟知和践行,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深入人心,“孝老爱亲”打破家庭、甚至村居的界限,成为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
“瞧,这油菜马上就能收了,接着就能吃上了。这里种的都是俺们村老人爱吃的菜,咱自己种的菜才最放心!”2月22日,冬日的暖阳照进曲阜市石门山镇偏午庄村幸福食堂的院落里,志愿者刘福英正在菜园里除草、浇地。
从2018年6月西焦沟村首个“幸福食堂”运营至今,石门山镇已经实现“幸福食堂”村村全覆盖。随着老年人更多的生活和心理需求被关注,“幸福食堂+N”模式不断拓展,幸福基金、幸福银行、幸福学堂、幸福澡堂和幸福菜园陆续成立、逐步推广,无形中带动了更多村民主动弘扬孝善文化,各村志愿者队伍随之不断壮大,目前已达230人。
“每个人都有老的那天,我现在付出得多,将来的回报就更多,村里年轻人都看着哩,给他们做个榜样!”刘福英说。
从小雪街道武家村的“相约黎明”,到尼山镇鲁源新村的“早晚问候队”,志愿者们主动与孤寡老人结对,让老人们感受到家人般的关爱;从息陬镇北元疃村的“晒被子”活动,到吴村镇前寨村的“孝贤文化节”,孝文化在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得到深化;从石门山镇村村全覆盖的“幸福食堂”,到姚村镇全域推广的“专家义诊”,更趋制度化、规范化的场所打通了农村养老的“最后一公里”……曲阜市各镇街村居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人在家门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孝老爱亲,就像一场幸福接力,需要传播、传递、传承,在百姓儒学的氛围中传播,在志愿精神的奉献中传递,在家风家训的培树中传承。”曲阜市委书记李丽说,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滋养人心,还要改善民生,让群众从文化传承中感受到幸福感、获得感,才能深度激发文化“两创”的内生动力。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6日0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新华区天苑街道东三庄村有一位出了名的孝顺儿媳,名叫胡淑敏,今年54岁。2015年丈夫因病去世后,她成为一家人遮风挡雨的大树,侍奉公婆、操持家务,6年来她任劳任怨,全心全意付出,不仅得到了老人满意的夸赞,街坊邻居还盛赞她是该村孝老爱亲的好典范。
胡淑敏1987年嫁入东三庄村,婚后小两口相敬如宾。因为她心地善良、勤劳贤惠,与公婆、老奶奶都能和睦相处,三代同堂,其乐融融。后来,儿子出生长大,部队退伍,成家立业,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让她感到万分幸福,一家人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7年,公公因脑血栓病倒,婆婆还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家庭负担开始加重,尤其是2014年丈夫突发脑出血瘫痪在床,24小时需要有人照顾,胡淑敏成了家庭生活的主力,每天忙前忙后,精心护理。丈夫因病情严重,一年后撒手人寰,家中失去了顶梁柱。
丈夫的突然离世让胡淑敏精神接近崩溃,但看见三位老人陷入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之中,她转身擦干眼泪,强掩痛苦,一面安慰老人担心他们过度难过,一面下定决心要撑起这个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三位老人安享晚年。
那时胡淑敏需要面对的是,公公生活不能自理,婆婆自顾不暇,老奶奶年过九旬身体每况愈下,也需要人照顾。而她娘家妈妈当时也卧病在床,需要她时常看望。这样沉重的家庭负担让她心力交瘁,常常是白天忙得天昏地暗,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躺在床上一个人默默地流泪。
尽管如此,胡淑敏不向命运屈服,而是用她坚强的意志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她每天把家里的里里外外、大事小情安排得井井有条,把苦和累深藏心底,在老人面前表现得乐观阳光,以此化解老人失去儿孙的痛苦。
2017年和2019年公公两次病情加重,住院治疗两个多月,她日夜伺候,悉心照料,最终使公公转危为安。平时婆婆、老奶奶大病小灾也时常住院治疗,每次她都陪护左右,从未有半句怨言,在她的精心呵护下,老奶奶、公公婆婆都生活得安详快乐。
胡淑敏家现在五世同堂,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儿子、儿媳在工作之余,经常回家看望老人,和母亲一起照顾爷爷奶奶和老奶奶,陪伴老人一起周边游。
“看到老人们幸福的笑容,我打心眼里感到高兴!照顾老人确实累,但能照顾好老人也是一种幸福。”这些年,胡淑敏一直无怨无悔、尽心尽力做好一切。她对老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呵护,不仅得到了老人满意的夸赞,也赢得了村民们的赞誉,说她家家风好,传承孝道扬美名。
值得一提的是,胡淑敏还是一名志愿者,她是民间公益组织的成员,参加过慰问环卫工人、走访贫困山区困难家庭、助农采摘、百人饺子宴等多项公益活动,“力所能及为社会作出一点贡献,也是我的心愿。”胡淑敏说。
作者:郭莉萍
来源: 石家庄日报